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房颤卒中预防,亟待中国医生重视——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3/1/23 13:48:1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3年1月5日由ACC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携手举办的“ACC心房颤动(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中国启动会”上,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临床医生对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仍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房颤患者有效的抗凝治疗率低。该教育项目将围绕房颤领域的热点话题及房颤抗凝的规范化治疗,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国内外房颤规范化诊治的高端教育平台,为广大心血管医生提供房颤抗凝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沟通交流服务,推动中国房颤卒中预防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开创国内房颤规范诊疗的先河。而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中国心血管房颤抗凝事业的发展,将全力支持此项目的开展。

 

  2013年1月5日由ACC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携手举办的“ACC心房颤动(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中国启动会”上,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临床医生对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仍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房颤患者有效的抗凝治疗率低。该教育项目将围绕房颤领域的热点话题及房颤抗凝的规范化治疗,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国内外房颤规范化诊治的高端教育平台,为广大心血管医生提供房颤抗凝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沟通交流服务,推动中国房颤卒中预防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开创国内房颤规范诊疗的先河。而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中国心血管房颤抗凝事业的发展,将全力支持此项目的开展。
  强强联手,关注中国房颤治疗现状
  ACC首席医学资讯官Dr. Solomon指出,该教育项目主要关注房颤及相关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今年将邀请国内外房颤诊疗方面的顶尖学者,与国内广大心血管医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授课。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40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4人中就会有1人罹患房颤,且随年龄增高,房颤的患病率也会随之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介绍说,中国的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我国30~85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0.77%,70岁以上>5%,80岁以上>10%。我国房颤患者人数远多于欧美国家,占同期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中的比例达9%。
  房颤可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其中卒中是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房颤可使卒中发生率至少增高4~5倍。近1/3卒中发生与房颤相关。房颤引发的卒中30天内死亡率可达25%,1年内死亡率高达50%。房颤卒中可导致大脑皮质受损,引起失语症、严重的肢体无力、意识障碍、住院甚至长期卧床等,严重残疾比例增加近50%,死亡率增加2倍。
  面对中国房颤相关性卒中预防的严峻现状,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将结合中国临床实际,设置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课程及内容,计划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个房颤临床示范中心,举办至少50场专业教育课堂,预计覆盖教育4000名心血管临床医生。
  纠正认知,提高临床医生的治疗主动性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而抗凝治疗被证实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及死亡率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抗凝率整体偏低。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年会公布的房颤急诊全球调查(RE-LY AF)显示,中国房颤患者中,因危险评分CHADS2≥2而应接受抗凝治疗的抗凝率不到10%,而房颤卒中预防开展较好的国家可达50%~70%。流行病学研究亦显示发生急性卒中的房颤患者入院前仅5%接受过抗凝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朱俊教授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中国临床医生对抗凝有诸多认识误区,包括对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认识不足,过度担忧出血风险,低估抗凝获益等。“事实上,只要遵照相关指南原则,正确掌握适应证,并按要求监测凝血功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朱俊教授强调,对现有研究荟萃分析表明,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治疗可使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4%,绝对风险每年降低2.7%。规范治疗可使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但华法林临床使用率非常低。随着我国专家共识的推广,包括华法林在内的抗凝治疗率将明显提高,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亦会为中国医生打破瓶颈,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做出贡献。
  胡大一教授也指出,如何应对我国房颤卒中预防抗凝治疗不理想的严峻现实和降低房颤卒中发生率的巨大挑战,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持续教育。
  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提高临床医生处理房颤及卒中预防的业务能力,帮助其掌握正确分层、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危险程度的方法,从而提升我国房颤卒中预防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新型药物,抗凝带来更多获益
  胡大一教授表示,介绍房颤卒中预防与治疗的最新进展,是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达比加群酯等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展现出的临床优势,已得到欧美相关指南强力推荐,是房颤卒中预防的用药新趋势,也将成为此教育项目课程之一。
  目前临床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口服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和华法林,但存在局限性。华法林治疗窗较窄,剂量效应难以预测,且和多种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起效和失效较慢,使用者还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和多次调整剂量才可达到应有的抗凝疗效。而阿司匹林虽使用方便,但疗效有限,尤其对高危患者卒中预防的保护作用并不充分,其在2012年最新公布的ESC指南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与非亚洲患者相比,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亚洲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发生风险,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高出2倍之多 (危险比2.4,95% 置信区间1.3-4.7;P<0.05)。
  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我国房颤患者疾病管理的新选择。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RE-LY研究显示,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具有相似甚至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得到大量临床数据证实。达比加群酯150 mg bid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风险35%,以及颅内出血风险59%,其安全性更佳,适合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不同,达比加群酯可提供更有效、可预测、稳定的抗凝效果,同时较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无食物相互作用,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或剂量调整,使用方便。
  朱俊教授指出,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将改变房颤卒中预防的方法,目前欧美国家已开始广泛应用。ESC《2012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更将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推荐为房颤卒中预防的一线药物,我们期待该药也能尽早让中国患者广泛受益。

版面编辑:赵书芳



心房颤动卒中ACC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