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一则令人心碎的新闻随着降温一同到来,华为高管丁某疑因28公里长跑后突发心脏病猝死。这样的新闻不是个例,惋惜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为何最为方便的跑步是猝死的高发地带?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运动,规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连线了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汪芳教授,结合今年新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详解如下,欢迎各位读者交流讨论。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一则令人心碎的新闻随着降温一同到来,华为高管丁某疑因28公里长跑后突发心脏病猝死。这样的新闻不是个例,惋惜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为何最为方便的跑步是猝死的高发地带?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运动,规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连线了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汪芳教授,结合今年新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详解如下,欢迎各位读者交流讨论。
为跑步正名
走跑运动作为最容易开展且不受场地器械限制的运动,一直都是全民健身的首选方法,随着运动人数的增多,各地跑团以及马拉松比赛的兴起,跑步带来的心血管事件也愈发引人关注。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跑步等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死亡风险随着久坐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着体力活动运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能因为个别案例以及偶发事件就抹杀掉跑步等运动带来的健康获益。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跑步并不是迈开腿盲目的运动,而是应有科学的肢体动作指导以及跑量安排,同时初跑者应注意筛查心血管风险,即使是经验老到的跑者,也应该动态评估自身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科学有序适量的安排跑步等运动活动,从而更能从运动中获益并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相关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原因
以急性症状发病、突发意识丧失为首要表现的1小时内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统称为心源性猝死(SCD)。在中国,每年有54.4万例SCD[1],每一分钟都有1位同胞因SCD离开我们。但运动导致的猝死的比例,远远低于全人群猝死率。在很早倡导运动的美国,马拉松人群猝死发生率为0.54/10万人,分析死亡原因后发现,最常见的死因是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其次是可疑的肥厚型心肌病[2]。
同时基于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在从事同一种运动时,猝死风险的差异可达近100倍,如不同年龄、性别、合并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在参与长跑运动时猝死风险可波动于 16/10万~155/10 万名参赛者之间。在美国一项军队系统研究中,<35岁SCD人群,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明原因死亡,占比41.3%;≥35岁 SCD 人群,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占比高达73.2%[3]。成人发生运动相关SCD的最主要原因是非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和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第二常见原因是急性斑块破裂诱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
SCD可以发生在运动中,也可以发生在运动后和休息时。国内一项1991年-2011年多所高校累计69例运动性猝死案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5],我国发生运动相关性猝死的原因约半数为心源性,男性风险显著高于女性(7.0~9.3:1.0),相关的运动项目包括长跑(32%)、足球(19%)、田径和篮球等,猝死时间多为运动中(42%)。
谈及这位华为高管的情况,汪芳教授指出,53岁的男性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是否存在基础的心脏疾病是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其次,作为华为这种信息领域龙头企业的高管,工作强度与压力都很大,加班和熬夜等情况屡见不鲜。回归到事件背景,跑步的当天是在10月7号阳光灿烂的深圳,即便没有夏天的炎热,当天深圳的温度也相对较高。高温环境下跑步28公里,是非常高强度的运动。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人群,超高强度的运动是SCD的巨大诱因。
中国专家共识对于科学运动的普及及建议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支持下,还有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家的运动热情非常高涨,但其中仍有很多的误区。有感于在运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SCD这类严重恶性事件的发生,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运动指导建议以及临床经验体会,汪教授作为通信作者参与发表了《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6](后简称共识),旨在帮助早期识别并及时防控运动相关风险因素,并从专业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加强运动前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
为了筛选出运动相关SCD高风险人群,对希望开始体力活动,或者习惯性进行运动训练的人群,定期进行相应的心血管评估尤为重要。共识首先提出对运动相关心血管健康风险分层,通过4项核心变量与7项非核心变量(见表1)判断低、高风险状态人群。不存在核心变量且至多存在1项非核心变量即为低风险状态人群;存在至少1项核心变量或2项以上非核心变量即为高风险状态人群。
核心变量:(1)年龄50岁以上的男性,譬如上文提及的华为高管丁某;年龄60岁或者绝经期后的女性;(2)合并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一些已经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或做过搭桥手术的患者,基于医生的建议进行规律运动,运动是必要的,但这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在科学评估下合理运动;(3)对于自身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年轻人群,但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先天性、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同样应格外关注运动风险的评估;(4)对于想要参加类似马拉松这种超高强度运动的人群而言,应该在运动前普遍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以减少SCD的发生。
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从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经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等初级评估怀疑心脏疾病的患者,建议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影像检查。经初级评估阳性者以及所有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冠脉的螺旋CT或冠脉造影等专业、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筛查和科学运动指导。
图1.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筛查流程
适量运动规避运动相关性心源性猝死
每个人所能进行的运动量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参与运动或准备参与运动的人群,一定要权衡自身的心血管状态,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并且循序渐进,切忌盲目的攀比速度、力量。通过平板或踏车等运动进行简单心肺耐力测试,了解自身的无氧心率、最大摄氧量峰值时的心率,从而判断是否合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过度升高或下降等的不良情况,进而指导科学运动。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情况,建议立即停止运动,稍事休息。血压波动、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心绞痛等情况,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
小 结
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SCD。降低SCD发生最有效的手段是初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早期识别风险,进行预防。而一旦发生SCD,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并尝试进行心肺复苏。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政府完善相关的应急响应系统,在医疗机构以及运动训练的场所,尽可能的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置。
健康中国、科学运动、全民参与!
专家简介
汪芳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从事临床医疗35年,擅长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药物治疗及临床评价,在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总干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标准评价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智能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心衰联盟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心血管病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市第四批阳光长城慢病预防微博科普专家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通信编委,中国医学影像、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1,40(9):885-889. DOI:10.3969/j.issn.1007-5062.2021.09.001.
[2] Kim JH, Malhotra R, Chiampas G, et 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 N Engl J Med, 2012, 366(2): 130-140.
[3] Eckart RE, Shry EA, Burke AP, et al. Sudden death in young adults: an autopsy-based series of a population undergoing active surveillance. J Am Coll Cardiol. 2011 Sep 13;58(12):1254-61.
[4] Aengevaeren VL, Mosterd A, Braber TL,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long Exercise Volume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thletes. Circulation. 2017 Jul 11;136(2):138-148.
[5] 冯大志,沈雁飞. 高校内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93-96.
[6]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2022,37(7):659-668.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