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在京宣布成立。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在成立仪式上说:“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致残和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冠心病,特别是由冠心病病谱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构成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及时、正确的治疗,最大程度减少或完全避免以后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STEMI一旦发生,从起病到正确干预的时间与心肌坏死的面积、并发症和生存率直接相关。在起病后70分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是1-2%,而在6小时内接受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6%,对UA和NSTEMI患者,早期积极的抗血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大面积的心肌坏死。对ACS患者,特别是“命系分秒”的STEMI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胸痛中心”(chestpain center,CPC)作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新概念,其目标是评估患者,分类治疗,提供早期快速治疗,优化资源的利用。
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将通过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分类治疗手段,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linical Pathway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小时,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三是治疗欠规范,只有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了介入性的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国际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18%。
另一项北京市关于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STEMI治疗存在明显不足。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为80.9%。其中15.4%接受了溶栓治疗,65.5%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2N)为83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oor-to- baloon,D2B)为132分钟。只有7%接受溶栓患者D2N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患者D2B时间<90分钟。
[1] [2] 下一页